大陸瘋台灣 商業週刊第1182期

未來10年,只要加入台灣元素,就可以賣得比別人貴又好
台灣正在中國流行,上海世博吃台灣粽,北京要蓋台灣街,吃的、喝的、穿的,只要是台灣來的,就是不一樣,要抓住中國變全球最大市場的商機,趁兩岸ECFA簽署,台灣要二次西進打造台灣品牌。

ECFA
簽訂之後,廠商的競爭力能像火箭升空,沖上雲霄嗎? 

七月八日,台灣名品博覽會在大陸天津市開幕,這是簽署ECFA之後第一次台灣品牌進攻大陸市場的大型活動。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王志剛在會場上直接指明,後ECFA時代,對台商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品牌」。

在這項後ECFA時代的嚴峻挑戰之前,其實早就有不少廠商進行長達十年的布局了,他們今天在中國大陸開枝散葉的成果,可以當作最真實的攻守教案。 

前一陣子端午節,在 上海舉行的世博園區裡,台灣粽子也打進世博,而且打的是「元祖」這個招牌。根據上海《東方早報》的報導,中國粽子第一大品牌五芳齋一顆粽賣人民幣四元,元 祖一顆粽加一罐易開罐飲料套餐賣二十元,扣除掉易開罐兩、三元,整整要比五芳齋貴上三倍以上。 這是特例嗎?當然不是。 

台灣品牌在大陸人心中是一種有質感的品牌印象,這種價值感也帶來價格上的溢價。價值帶動價格上升的例子,沿著上海街頭到處可見,逛一逛就能一目瞭然。 

長樂路、襄陽路口有 家正宗的台灣牛肉麵店,店家用一口好湯水烹製的牛肉麵,要比大陸本地在香港上市的味千拉麵,價格多賣二五%。往淮海路東側走,有一家台灣人開的巴黎春天婚 紗攝影店,拍一次婚紗照一般都要人民幣一萬元以上,而在本地知名的照相館王開攝影,可能一次不到三千元。 

淮海路、陝西南路的 地鐵出口,一台烤番薯機不停的轉啊轉,上面寫著「台灣烤番薯」五個大字,一顆賣五元,先不管真假,就是比一般上海隨處可見的東北烤番薯貴兩元,溢價達到六 六‧六%。上海西區的虹橋,一碗來自台灣的小城故事甜品紅豆冰,比上海本地的滿記甜品紅豆冰,溢價至少五○%以上。 

「台灣」,這兩個字正在大陸流行。它並不一定是品牌保證,壞了招牌的大有人在;但,卻可以為品牌加分。
 
若不是這股正在瘋台灣的浪潮,這十三億人口的京城中心,天子腳下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地方叫美國特區、英國特區,即便要回收香港跟澳門,中國大陸也沒有給香港一整個區域叫香港區或是澳門區。 

「你有看過台灣廠商帶來的高粱酒都賣完了,連用來試喝剩下的半瓶,都有大陸人掏出錢拜託老闆賣給他。」貿協駐北京代表張企申說,去年台灣名品參加長春的展覽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瘋台灣只是一個現象,真正的考驗是,台灣品牌在中國大陸真的有一席之地嗎? 

台商新機會:三個優勢,用品牌攻城略地 

這是一個機會。十九 年前,大陸投資開放,大陸用免稅、土地免錢,再加上低工資,吸引了一波台商進入沿海開工廠。十九年後,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工廠,也正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 成內需型,時代環境與中國大陸風行台灣的氛圍,剛好成為台商二次西進的最佳機會。 但台灣人與台灣品牌憑什麼成功?從前仆後繼,打響台灣品牌的企業當中,還是可以找出台灣品牌成功的基因。 

第一個成功優勢,台灣人懂大陸,能抓住大陸人需求。 

經營大陸內需市場不能硬用錢砸就行,也不能抱著自己有產品就想賣給大陸人,就一頭栽進了大陸市場。而是找出大陸需要的是什麼,然後什麼又是台灣人的強項。 

最有名的例子就屬剛剛在大陸快速竄起的八十五度C,在北京與上海,八十五度C像是秋風掃落葉般,進入各大商圈與社區,成為中國大陸強勢品牌。 

看起來,八十五度C是用台灣模式,在最好的地點開店,賣整齊衛生與標準化的商品,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在台灣的八十五度C賣的是咖啡、冷飲與蛋糕,但在大陸主力產品卻變成了麵包。」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表示,這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是經過長時間的市調決定的。
 
簡單的說,八十五度C在台灣可能用一杯新台幣三十五元左右的咖啡、一塊小蛋糕打市場,但來到大陸卻要轉換在地特色,在大陸市場,八十五度C是麵包店。 

在西安看見了一個小台商御品軒,也用麵包夾帶咖啡、蛋糕的模式,在西安打下了市場,成為當地的第一品牌。 

當然,御品軒在台灣沒沒無聞,所以它沒有像八十五度C有這麼大的體質上的改變,但它成功站穩中國大陸西北。 

第二個成功優勢,就是台灣人懂得補進大陸沒有的市場。 

這是國外品牌敵不過台灣的地方。例如台灣的康師傅、徐福記或是旺旺,這些早期成功的台商,雖然成功已經較早,但他們都是在中國大陸同類型產品尚未成熟時卡位成功。 

你也許會問,現在中 國大陸市場已經非常蓬勃了,哪裡還有沒被滿足的區塊?答案是有的。 例如台灣的偶像劇,甚至是類似《娘家》這樣的台灣戲劇。在大陸強的是歷史劇或是武俠劇,外來的日劇與韓劇也都攻進了大陸市場,但台灣偶像劇卻在大陸年輕人 間受到歡迎,在大陸最大的視頻網優酷網上的熱門排行,《下一站,幸福》、《海派甜心》、《命中注定我愛你》就分占二、四、六名。(統計至七月十二日) 

關鍵因素是台灣與中國大陸同語言、同文化,更細膩的是戲劇內容懂得大陸需求,包括橫跨兩岸的場景與劇情,也得到了共鳴。 例如八大電視與安徽電視台合拍的《就想賴著你》,開放網路觀看,一個月內點擊率就超過一千萬人次,在大陸網路上造成轟動。甚至擠下大陸最紅的《蝸居》,成為土豆網排行第一。 

除了在全國性品牌攻 下一塊堡壘難上加難,能夠在一省一市稱王,也相當不容易。 在北京的呷哺呷哺,光是賣個台式小火鍋,就賣得北京風起雲湧。有一次呷哺呷哺總經理賀光啟接到一個台商朋友的電話,聽說他在賣火鍋,想賣牛肉給他;一問這 個台商養多少牛,答案是兩百頭牛,賀光啟說,連呷哺呷哺一週的量都不夠。可以想見規模的空間是在台灣過去所想都不敢想,而現在夢卻成真。
 
這是第三個成功優勢,台商擅長打小不打大,一省一市做強,贏過在一整個市場打爛仗。 成功的台灣品牌,有很多不在於全國擁有多大的知名度,而是在於一省甚至一個省會做強做大。到了河南或南京,人家會說最好的百貨公司是丹尼斯跟金鷹,這些台 商主力都在一個地方,在當地深耕,並且牢牢鎖住當地市場。等到其他地區品牌或是國外品牌進入,想跟台商競爭,都未必能夠贏得了台灣人。 

王國安說,當大陸成本越來越高,要打全中國市場變成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台灣品牌未必一定要到沿海一線大城市,大陸遍地開花,很多地方都還是處女地。 

達芙妮國際控股董事會主席陳英杰說,很多台灣朋友很茫然,看中國那麼大,成本又這麼高,省市也這麼多,該怎麼下手?答案很簡單,能先在一個地方做好就好了。 

台商易犯錯誤:以為物美價廉就有人買 

但樂觀之中,「大陸是遍地黃金,也是遍地墳墓。」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說,台灣品牌經營大陸還是有些錯誤的。 

第一個問題,台灣仍是製造業的思維,以為產品好就有人買。有個很會做喜餅的台商,跑到了只吃喜糖的上海地區想賣喜餅,當然就是賣不動。這是多數台灣人最難突破的地方,擅長做好產品、降低成本,以為產品好、便宜就能賣,但不懂行銷與市場。 

第二問題是,中國大陸通路控制權並不在台灣人手中,這也就是為何台灣品牌會集中餐飲或是零售等行業,主要就在於大陸通路在別人手中。這是目前大問題,也是仍然在台灣觀望的業者的大問題,怎麼賣到大陸、怎麼收到錢?都需要花時間經營。 

第三個就是大陸成本正在快速堆高,花大錢未必有效。最有名的就屬寶成集團旗下的寶勝國際,曾經在大陸大手筆介入運動用品通路市場,但這家寶勝公司雖然據點很多,號稱上萬個據點,卻未必有很強的品牌知名度,甚至去年還處於虧損之中。
 
這是一個時代的潮流,北京城裡的台灣專區正在蓋,台灣熱正在推波助瀾駛向高潮,雖然失敗的人很多,風險也很高;但今天成功的台灣品牌,證明這一條路能走,更 是台灣從製造思維蛻變成為品牌思維的契機,從當年的西進大陸設廠,變成第二波西進,從品牌塑造中找回台灣製造的自信。 

延伸閱讀:台灣品牌大陸開花!——中國消費者理想品牌 

櫻花 2010廚衛電器第1品牌
捷安特 2010自行車第1品牌   2010電動自行車第3品牌
桂格多力 2010葵花油第1品牌
康師傅(頂新) 2010方便麵第1品牌 2010瓶裝水第2品牌
正新 2010輪胎第4品牌
黑人牙膏(好來化工) 2010牙膏第3品牌
徐福記 2010休閒食品第1品牌
統一 2010飲料第1品牌 2010方便麵第2品牌
上島咖啡 2010咖啡店第1品牌
寶島眼鏡 2010眼鏡第1品牌
自然美 2010美容院連鎖第2品牌
巴黎婚紗攝影 2010婚紗攝影第3品牌
達芙妮 皮鞋第2品牌
元祖 2010蛋糕/糕點/餅屋/麵包店第1品牌 2009月餅第3品牌
北京呷哺呷哺 北京餐飲50強第12
喬山Johnson 跑步機第1品牌
太平洋釣具 釣具第1品牌
註:上表的品牌排名,主要以市占率為依據;並納入品牌印象等參數做為評比依據。部分資料未更新至2010年 

資料來源:《國際廣告》雜誌、購看網、北京烹飪協會

延伸閱讀:台灣品牌就是能賣比較貴!——上海消費市場價格比較

台:巴黎春天婚紗 vs.陸:王開攝影 233%
台:台灣烤番薯 vs. 陸:山東烤番薯 66.6%
台:捷安特自行車 vs. 陸:上海永久自行車 60%
台:小城故事紅豆冰 vs. 陸:滿記甜品 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