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新聞周刊 2010/06/28
從「工人加薪潮」到「人民幣鬆綁」,中國釋放出信息很明確—「製造大國」將漸轉型到「消費大國」。
金融海嘯發生後,中國打著「穩定」大招牌恢復緊盯美元,與美元一起貶值的便宜人民幣讓「中國製造」出口無往不利,中國也成了國際金融體系眾矢之的,美國人更一口咬定被老中「占了便宜」,才導致兩國赤字不斷擴大。
中國做了新匯改宣示後,外界半信半疑,認為中國只不過在G20之前先將壓力閥轉鬆一點,不但言明不會像五年前「一次升足」,還強調彈性就是會「雙向浮動」(有升也有貶);甚至還有人指出,歐債危機發生後,歐元兌美元大貶,也讓釘住美元的人民幣形成兌歐元升值一成以上,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優勢大減,這才是中國鬆口不再緊盯美元的關鍵。
的確,對於中國政府而言,匯改必須小心翼翼,畢竟日本、台灣二十多年前因為巨幅升值而損失產業競爭力的殷鑑不遠,中國經濟體系目前依賴出口與外資甚深,若大幅升值,不但將犧牲出口競爭力,也會造成為數不少的失業人口〔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室指出,升值幅度若為三到五%,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將減少一個百分點,更造成出口部門八百萬人失業〕。
如果堅持低估人民幣,中國也要付出相當代價,會被國際指責「操縱匯率」,甘冒掀起「貿易戰」風險;內部也造成財富與資源的不當分配,亦即長期犧牲絕大多數人民的權益,成就出口部門的茁壯。
過去十年來,中國年年亮麗的二位數成長數字背後,付出了「貧富不均」急速惡化與「經濟失衡」的代價,法國興業銀行估計,中國人民消費在GDP中所占比率已由二○○○年的四五%降到去年的三五%,用白話來說,名目上中國人均所得比十年前富有了四倍(從八百五十五美元到超過三千美元),能花的錢比率卻變少了。
所以我認為,「要讓中國人富,均富,且學會消費財富」將是中國政府的主要考量,人民銀行也明白表示,讓人民幣有彈性也有助於將資源導向內需推動部門如服務業,就是要減少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外資多預期人民幣終將長期持續升值,德意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就預估未來三到五年,人民幣每年都將升值三%,電子五哥等外銷台商將受害,但有品牌、通路優勢,將產品賣到中國市場賺人民幣的台商就將獲利。
人民幣升值議題,短線上關心的是熱錢湧入亞洲、各國央行的攻守難題,長線則是台商到底能不能掌握中國「消費大國」崛起的過程,發揮我們自身的優勢,不必再賺美國人的辛苦「代工錢」,從製造業到服務業,一起在中國享受有尊嚴且有永續經營優勢的「台灣品牌」溢價,這才是更重要的策略思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558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